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

時效性消息 vs 反時效性傳言

文/wolf

新聞重視時效性,網路時代更是如此。熱門的消息會引起群眾熱烈的反應,透過網路流傳高速地散播出去。人們的注意力隨著事情的發展不斷地緊盯,然後在某個階段,又被其他的消息所取代。熱門新聞的更替、群眾關切程度的大起大落,使得連持續關切特定消息的人也特別重視時效性,需要在熱潮結束之前想盡辦法綁住人們的關注。如果出現另一則消息令大家的注意力開始轉移,甚至往往會出現陰謀論「某某消息的熱門,是為了掩飾政府先前的某某惡行…」

相反地,也有不受時效性影響,持續在網路上流傳的消息。一張與潛水員相比過度龐大的水母照片,至少從2004年就已在網路上流傳。雖經過檢証為修圖修出來的假照片,但至今仍然不斷在網上流傳,搭配著一段正確的巨型水母(但尺寸並無如此誇張)敘述文字,帶給多少網友似是而非的水母印象。另外,如親屬失蹤的求助消息,若一開始沒有明確註明時間,很可能因為網友的熱心不斷轉貼分享,在親屬找到之後數年很可能還在網路上流傳。同樣地,有些錯誤的消息,即使在某個網域遭網友拆穿澄清,也很有可能透過其他網友不斷傳播出去,而這些拆穿與澄清往往遠不及原始消息的傳播速度。

更替快速的新聞、彷若永生的傳言,這些資訊傳播現象在網路時代被大規模增幅,成為我們生活中消息傳播的問題特色,也必然影響著新聞媒體對人們的意義。

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趨勢專文】串媒體動員力

/郭哲瑋

Transmedia,目前國內翻譯做「串媒體」,在近幾年的歐美媒體產業是一個很響亮的名詞跟趨勢,2012年美國專門協助影視從業人員募集團隊的專業網站 「the Producer's Guild」(http://www.producersguild.org/),甚至定義了一個新的職業類別叫做「Transmedia Producer」(串媒體製作人)。那到底「串媒體」是什麼?大致上來說,「串媒體」是近幾年因應多元媒體載具的急速發展與網路社群行為強化了人與人的連結性後,由MIT Media Lab新媒體大師Henry Jenkins率先提出的內容製作理念及新的說故事方式。在各種串媒體的理論與案例中,可以初步歸納出一個串媒體內容產品的四個大要素,分別為:1.故事世界(Story World 2.跨平台(Multi-Platform 3.社群互動(Social Engagement 4.虛實整合(Online-to-Offline)。

2013年8月27日 星期二

[日誌]2013/08/27 網路實名制?毒藥還是解藥?

文/May

  美國新聞網站與新聞聚合平台「哈芬登郵報」(Huffington Post)創辦人兼總編輯哈芬登(Arianna Huffington),為遏制網路「小白」(internet trolls)匿名發表惡意或不實評論現象,9月起網友在網站留言時必須具名。

2013年8月26日 星期一

[日誌] 2013/08/26 數位匯流時代是創新與研發的兩難?還是契機?!


Melody

在這個數位匯流的時代,資訊的傳遞方式越來越快,讓新聞從業人員不僅要應付即時新聞的產出,以及數位科技所帶來的變革與轉化,更要堅守新聞的核心價值取向。這種雙重夾擊對於新聞媒體人來說,無非是一場辛苦的征戰。但也突顯出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到底媒體該不該有立場?媒體在面對社會環境與科技帶來的衝擊的同時,除了要研發新聞產製的機制、了解讀者的喜好外,新聞的核心價值更是整個新聞產業的關鍵與基礎,但這兩者之間要如何去拿捏對應?!這對於媒體創新與研發的工作來說,也是一個在理想與現實處境中的兩難。

2013年8月23日 星期五

錯誤報導 vs 網路傳言

文/wolf

這個星期有兩則含有「假新聞」一詞的消息。一則是昨天介紹過、網友發起監督假新聞的「新聞小幫手」,另一則是颱風期間網友轉貼一張看似錯誤排字的電視新聞截圖,一時網友爭相咒罵台灣媒體,最後才發現是有人用手機 app 軟體造出來的玩笑假新聞

如果說前一個消息代表網路民眾自力監督虛假、錯誤的新聞報道的決心,後者則正好顯現網路傳言要產生虛假、錯誤的新聞有多麼容易。兩則消息正好可以讓我們窺視網路媒體時代光明與黑暗的一面。網際網路興起、衝擊新聞產業商業模式崩壞,網路社群讓民眾有能力直接監督、抵制甚至取代新聞媒體的同時,新聞媒體引人詬病的「品質、道德」問題也將轉移到網路媒體上面,人們透過不同的管道,仍然將面對相同的問題。縱使既有的記者職業通通垮台,我們仍需要專業、健全的新聞報道,即使其來源並非來自過往的報紙電視媒體。

那麼,既有新聞媒體中的優質記者們,能否帶著專業的技能與道德,引領進入網路媒體時代的民眾,在新的網路場域當中培養出一批優質的新時代記者呢?

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趨勢專文】沒有多螢幕前的多螢幕敘事

/郭哲瑋
  
      雅虎網站上周曾刊登題為《微軟SmartGlass和蘋果AirPlay:第二螢遊戲手把的崛起》(Microsoft SmartGlass and Apple AirPlay: The Rise of the Second-Screen Controller)的評論文章,其中稱微軟SmartGlass和蘋果AirPlay雖然在實際使用上存在差異,但這兩款應用的誕生都標志著遊戲手把做為家中第二螢幕裝置的崛起。

[日誌]2013/08/20 米格魯活體實驗的媒體論戰


文/May

  農委會為了解台灣鼬獾狂犬病毒對於其他溫體動物的影響,將對14隻米格魯進行活體實驗,由於將透過體內注入病毒的舉動,引發媒體,特別是網路言論的嚴加躂閥。透過此新聞事件,分別就動物保育人士、基礎實驗者、以及網路科學部落客的不同視角,觀察到以下值得探討的現象:


2013年8月19日 星期一

[日誌] 2013/08/19 《Upaper》的創新



Melody

上周,研發中心邀請了捷運報《Upaper》的總經理方桃忠,分享目前捷運報的創新。

2013年8月17日 星期六

易受關注的消息 vs 真正重要的消息

文/wolf

永恆的老問題,讀者愛看的內容永遠不會完全等於真正有益的內容。大人知道小孩愛吃糖,但飯才真正營養。知道經典名作絕少等於流行暢銷作。吸引人的東西也並非全然對人們無益,在藝術界、文學界、在娛樂界,這些問題已經士人們長久以來的爭論話題。但是在新聞/資訊傳播領域,這問題可能更加迫切而嚴重。

當所有的消息擺在一起,讀者優先選擇被吸引、反應、同時進一步傳播出去的如果總是那幾種消息的話,一、他對世界的觀點會被相似的消息建構起來,二、新聞業者為了業績著想,提供更多相似性質的消息,因此使得雙邊共同建構出一個以刺激性新聞組成的世界觀,即使這種觀點所看出去的世間有所偏差…

不過,就只能呆立在某種道德高度上去責怪供應者及受眾嗎?我們能不能發明出創新的方案,讓原本真正重要卻無法吸引人的資訊,能夠超越刺激性的消息,吸引人來吸收呢?

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趨勢專文】數位匯流,誰匯流誰?


/郭哲瑋

     國內4G電信釋照的面試結果於昨天(8/13)出爐,參與競標的七家業者(台灣之星、新建、亞太電信、遠傳電信、台灣大哥大、中華電信、國碁電子)全數過關,攤開這個名單看看,除了傳統的電信業者之外,更增添了電子製造業龍頭郭台銘旗下的國碁電子、食品鉅子魏應交的台灣之星,甚至化工纖維製造業吳東昇的新建。如此多采多姿的名單,橫跨數十種產業集團,紛紛投入這個需要巨大基礎建設,卻又充滿魅力的網路通訊大戰。

2013年8月13日 星期二

[日誌]2013/08/13 航海士娜美的到來!


文/ May
  今日的辦公室灑入八月一抹陽光,帶領我們避開暗礁與異常氣候的航海士娜美,終於在如此特別的喜鵲橋建成之日出現了。


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

[日誌] 2013/08/12 新聞的價值

文/Melody

現今新聞訊息的雜亂,「媒體」兩個字儼然已經成為社會混亂的來源。民眾不僅對媒體懷有敵意,更是認為新聞媒體阻礙了社會進步多於協助,甚至連新聞記者們也不太相信自己的新聞同業。這種彼此互不信任的困境,導致了新聞記者的角色發生了結構性變化。而這個關鍵是:記者自身的專業備受質疑,以及角色的日漸式微所致。

2013年8月8日 星期四

華郵啟世錄



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75億元台幣買下了華盛頓郵報,這件事引起不少台灣報業工作者的關心。

「猜猜看,現在誰最緊張?」我問一位在報社工作了20多年的朋友。

我的答案和他一樣,紐約時報,但兩人解讀這答案的理由卻不相同。

朋友認為華盛頓郵報賣掉這件事證明了報紙這行業很難經營,所以紐約時報的情況該也好不到那裡去。我則認為紐約時報該緊張的原因,是因為買主是貝佐斯。

根據財務報表顯示,華盛頓郵報2012年虧損5370萬美元(合台幣約16億元),過去幾年來發行和廣告收入都一路下滑。但是美國報業的不景氣並不是這兩年才發生的事,既然這麼多年都撐過來了,為什麼到了今天才轉手?顯然賣出的關鍵因素是因為買主是貝佐斯。

貝佐斯所經營的亞馬遜電子商城是網路上最強勢也最長青的品牌之一。打從1994年創辦發展到今天,亞馬遜的經營版圖從電子商務、數位內容一直擴展到網路上的系統服務,幾乎最重要的網路服務都跨足了,而且都經營到了領導品牌的最成績,貝佐斯就像是二十一世紀數位世界的經營之神。

換個角度來看,貝佐斯買下了華盛頓郵報,其實也等於華盛頓郵報擁有了亞馬遜集團所有的資源,紐約時報怎麼能不緊張?

從收購價格來看,75億元台幣買下華盛頓郵報並不算高。最近剛易主的波士頓環球報賣了21億元台幣,香港的都市日報也以10億元台幣左右轉手。在台灣,75億甚至買不起台北信義計畫區一棟像樣的企業大樓。

對商人來說,新聞媒體終究還是充滿了無窮吸引力,台灣最近也傳出幾位企業家開始投資經營網路新聞媒體,顯然也說明台灣新聞業已走到關鍵轉型年代。不管在報紙或電視年代,媒體的決勝點一直都是「內容」,誰有好內容誰就能贏得收視率與發行量和廣告。


但往後看,除了內容的經營能力,一個新聞媒體在網路上的競爭力也一定是在馬路上能否生存的關鍵。(vin)

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

[日誌] 2013/08/05 紐時風暴

文/Melody

《紐約時報》是美國深具影響力的報業媒體。但是,面對當前網際網路的崛起,改變了資訊傳遞的方式與影響力,讓《紐約時報》也不得不在這波科技產業影響趨勢下的環境作出回應。目前,《紐約時報》與台灣傳統報業媒體一樣正經歷報業史上最大商業模式轉型,並嘗試以網路版本向讀者收費,改變了以往由廣告與發行量為主的營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