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

【趨勢專文】串媒體四大元素二部曲「社群參與」(六):社群參與小結---把你的社群趕到旁邊去吧!

/郭哲瑋


    各類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之後,現在不論是品牌或媒體內容,各個企業或專案都將「社群參與」視為重要的績效指標,而在串媒體敘事裡,社群的參與如何能引導出不同的意義?過去在串媒體四大元素二部曲「社群參與」的研究中,討論了包含製作人對社群的任務指派、社群對內容的回饋以及參與的動機等等問題,但在以跨平台「沉浸式」(Immersive)敘事為宗旨的串媒體論點裡,社群對內容提供的回饋或素材,可能不應該再限定在「將社群元素置入主內容」或「改變內容走向」這樣過去的舊觀點,以「Everyday Rebellion」這個個案為例,社群提供的內容,應當要成為串媒體製作人在主敘事之外的另一個平台產品,可能在製作上的邏輯會較清楚,或者較能配合現行節目內容的製作流程,以產生綜效。

2014年2月26日 星期三

[研究筆記]日本行動市場的啟示

 

/Melody

近日,正針對日本的移動市場進行基礎性的背景研究。在搜尋日本案例的過程中發現,原來日本移動市場的發展一直都走在全球幾個先進國家的前端,不論是對於數位內容,還是行動商務等服務的經營,在過去的案例中都具有典範性的重要指標。特別是世界上最大的移動通信公司之一的NTT DoCoMoNTTドコモ)但讓人意外的是,昔日的移動科技強權,現在也正在走下坡,嘗試朝「去電信化」方向轉型。到底在這個過程中,日本市場發生了什麼樣的轉變呢?

平台版:新世代媒體的商業模式

文/wolf


先前就曾經談過,行動資訊科技驅使新聞媒體生態轉變,舊有媒體機構的資源優勢與聚合力逐漸失效,社群網路成為一般人接觸新聞的主要來源。在這樣的趨勢下,媒體組織的型態出現變化,也勢必進一步牽連「廣告」這個傳統媒體主流商業模式的質性變化。

從病毒媒體的興起、內容行銷的盛行,網路出版發行與網路平台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新聞聚合網站 Sulia 創辦人 Jonathan Glick 看到新的媒體典範開始出現,他稱為「平台版」(platisher)。這樣發音困難的拼合字彙在網上引來一陣訕笑,但其概念卻開始廣受討論。平台版的嶄新之處並非只是把出版與平台合併起來,而是在廣告與內容的機制轉變上。

2014年2月25日 星期二

[研發小文] 研究員的修煉


研究員的修煉

口述:吳仁麟
紀錄整理:張雨涵

身為一個研究員,每天必須不斷在抽象思考與實際驗證中搏鬥,所以也必須天天有鍛鍊。就像運動員對爆發力與耐力的訓練,是所有從事研究工作者的基本功。

所以,在進行研究工作之前,有些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研究員的自我修煉。這是一種通則性的準備,並且可以被重覆檢核與操作,就像自動幻化出一位虛擬教練不斷地鞭策著研究者在專業上精進,讓研究的工作更徹底、落實。
 
問題是,要如何準備呢?

2014年2月24日 星期一

【趨勢專文】對在網路上只能當個好人感到厭煩了嗎?日本推出只能吐槽抱怨的即時社交軟體「DETOX」,讓你一吐心中的怨氣


文/HaoGing


「按讚」可說是Facebook發展以來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按讚功能」得以讓廣大網友們用更懶惰直覺方便的方式,對其他人的貼文意見表示喜歡與認同。但正如天有日月地有陰陽事有正反,臉書有人按讚也一定會有人對發文很感冒討厭,但是Facebook又不能按「不喜歡」(好啦,Fire Fox或其他應用程式有類似的外掛,但用起來總是不方便),你也只能默默在心裡吐槽,或明明內容很無聊但為了友誼只能無奈按下讚,甚至有時候明明想在臉書或Twitter上訐譙一下,但又怕被人看到不敢發,簡直像童話「國王的驢耳朵」裡那個被悶壞的理髮師一樣….

2014年2月20日 星期四

[研究筆記] Toms Shoes與美體小舖的啟示

文/Melody

媒體之於社會,之於大眾,向來以「內容為王」的新聞媒體的作用正是扮演引領大眾進行省思的思考者角色,通過無數的主題與社會事件相互印證,將正確的觀點與價值觀傳播予受眾知識。因而有新聞媒體是呈現社會事實的鏡子與形塑時代的模子一說。觀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元素,它不僅可以引發思考讓人有省察之外,也可以觸動更多的人來響應。但若是廣告宣傳或行銷手法,是否也可以通過這種模式將希冀傳遞的觀念散播出去呢?

2014年2月18日 星期二

【趨勢專文】串媒體四大元素二部曲「社群參與」(五):對呀,為什麼我會想「參與」?

/郭哲瑋


    作為一個內容製作人,或作為一個任何專案的提案者,把點子發佈到社群,不論是群眾募資或是群眾共創,都是可以理解的產製行為,淺則能夠透過募資平台協助曝光,深則實際獲得資金啟動專案、得到意想不到的點子、得到市場調查、降低研發成本、提昇產品ROI或建立衡量指標等,但當我們反過來思考,為什麼你的社群會想要參與你的任何互動?

資料新聞學探索 Netflix 海量資料祕密

畫家製作的示意圖,如果生成的虛構影片類型出現在 Netflix 中會是什麼樣子。出自原始報導

文/wolf


上個月初大西洋月刊 Alexis Madrigal 的一篇報導,因挖掘出 Netflix 海量資料(big data)分析方法的具體端倪而受到矚目。但是除了 Netflix 的海量資料秘辛之外,一般人可能沒有意識到,這整篇報導的調查過程,其實就是資料新聞學的一則範例。

在這篇報導之前,就已經有許多新聞提及 Netflix 的用戶個人化推薦片單當中,充滿著如「火熱的外國浪漫片」、「母女黑暗系獨立影劇」、「女強人為主角的諷刺喜劇」等分類非常細緻的影劇類型,但沒有人知道這些類型是怎麼制定出來的。

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趨勢專文】為什麼樂天9億美金買下即時通訊Viber?一個組織社會學的解釋


文/HaoGing

若是有在注意科技新聞的讀者們,一定對最近日本樂天宣布用9億美元收購即時通訊軟體Viber的新聞不陌生。雖說台灣的用戶可能相對不熟悉,但Viber在群雄崛起的即時通訊市場中也的確殺出一條血路佔有一席之地,這項來自以色列的即時通訊服務在2010年開通,目前全球已經高達2.8億用戶,當月常駐使用者為1 億,並以平均每日新增55萬名用戶的速度成長中;不僅如此,Viber也在去年開始學習LINE做起了賣貼圖生意,至今也有超過一億的下載量。

[內容長CCO 做什麼?] 區分內容策略與內容行銷的差異

文/呂欣茹 


隨著行動裝置與社交互動的規模化發展,資訊以脈絡化的內容形式有在多平台間流竄,驅動消費者的行動經驗,消費者不僅是做消費決策的顧客,更是在各種數位裝置間移動的新媒體閱聽眾。企業為了抓住這群行動消費者,行銷人員必須成為數位行銷高手,不斷追逐著社群行銷或內容行銷等分析概念和不同平台的傳播工具,疲於奔命。終於「內容長」這個職位在2011年被提出。究竟內容長所處理的內容行銷或內容策略是同一件事嗎? 或者這樣問「內容」、「行銷」和「策略」三個名詞放在實際的工作範疇中有什麼差異?

2014年2月16日 星期日

[研究筆記] 大眾媒體的沒落與新契機


/Melody
 

自網際網路科技崛起以來,大眾媒體的內容傳播力量逐漸地沒落,取而代之的是共享內容平台全球化逐漸成為巨大的基礎。在這種趨勢的影響下,資訊不再受控於昔日主流之傳媒機構而走出圍牆的限制,而在無國界、無限制的數位網路平台上形成了無數個社群。與此同時,也在這其中產生出了無數個社群的專家與意見領袖。特別是社群媒體,我們常常在這些策展人的觀點上打卡按讚,除了藉此獲得來自四面八方的全方位資訊之外,也在無形之中建立了不同主題類型之社群的認同,而這些在網路上分享觀點、凝聚共同意識群聚的意見領袖,被稱為「策展人」。

2014年2月14日 星期五

【趨勢專文】串媒體四大元素二部曲「社群參與」(四):Everyday Rebellion---社群共創的偉大寧靜革命

/郭哲瑋

 
   
    在社群網路的興起後,茫茫資料海中,如何從中產生出值得欣賞的內容,是新媒體研發的顯學,我們看最致力於將社群網站轉型成媒體的Twitter,不論是它的「SocialGuide」試圖成為新的媒體指標,或「Storify」幫助策展人從各大類型社群網站中的公開內容編輯資訊成為新的故事,但其成效都不見得顯著,也不見得產生出如何動人的新故事。從零散的內容編輯而成新的故事,還會是「社群內容」的操作方式嗎?這是資訊人的思維,不是媒體人的想法。大家談社群操作都在談「故事性」、「內容為王」,最原始出發想要號招社群的理念是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

2014年2月12日 星期三

[研究筆記] 2014/02/12 新聞敘事中的真相挖掘

文/Melody


採訪就是研究員的呼吸」一文中,討論了採訪的重要性,並且從記者如何蒐集資訊進行採訪工作進行了系統性的梳理。如果說,研究員最基礎的工作就是採訪,那麼從事採訪工作的記者,如何在這些錯綜複雜的問題中找尋到亮點,並據以作為策動議題、報導的來源呢?或者說,這些新聞從業人員如何以自身的主觀來將客觀事件清晰、具體的描述呈現呢?

2014年2月11日 星期二

【趨勢專文】LINE跨國組織間錯綜複雜的面貌


文/HaoGing

相信不少讀者對上個月月底LINE台灣分公司舉辦的New Year Party以及上季營收大增四倍的新聞印象深刻。全球用戶數量已達33000萬的LINE儼然已成為東亞智慧型裝置通訊軟體的龍頭,並且在2014年在東亞各國以不同的方式積極布局行動電子商務。以台灣為例,將會跟日前成立ASAP閃電購物的網購整合商uitox合作,大致依循泰國與日本的「閃購」(Flash Sale)模式作為踏入行動電商市場的第一步;而日本也在去年底推出專屬行動市場設計的C2C購物App。對很多人來說,LINE已經與智慧型手機連結在一起成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014年2月10日 星期一

紐約時報的社群網路經營策略





文/wolf


社群網路如今已經是新聞傳播的兵家必爭之地。但是新聞媒體官方帳號/粉絲團的經營策略,卻不能等同於傳統新聞傳播的運作方式。即使在社群網站上也需要遵從社群網站獨特的法則,才能有效提昇新聞的閱讀量。紐約時報的 Twitter 官方帳號光是2013年就有五百萬人以上追蹤,顯示出有越來越多人是從官方帳號接觸到紐時的新聞報導。紐時社群媒體編輯 Michael Roston 分析各 Twitter 貼文的散播情況依據 Twitter 發文連到紐時網頁的流量數據,得出去年一年經營官方 Twitter 帳號的心得

2014年2月6日 星期四

【趨勢專文】串媒體四大元素二部曲「社群參與」(三):社群任務對內容的回饋?

/郭哲瑋


    做為一個串媒體的製作人,在配合故事世界並定義了要賦予社群的任務之後,這些有趣的任務其目的何在?不論在內容創意本身或商業目的本身,如何回饋到故事專案產生質或量的實際效果,則是小至社群經營大至故事世界最終都必須被衡量的議題,歸納之前各種串媒體專案所發動的任務,所企圖對內容本身產生的效果大概包括:1、進行前測取得認同;2、協同周邊開發;3、以策展人角度產生創新內容價值;4、轉移受眾版圖;5、建立新衡量指標。

2014年2月5日 星期三

[趨勢專文] 力量連結04(The Nexus of Forces): 群眾共創(Crowdsourcing)與內容解構

/呂欣茹


當更細緻討論到內容長對於內容生產的規劃和紀律時,我們可以把流動的數位內容再次放入讓企業焦急於尋找內容策略的四個破壞性力量連結裡,其中雲端(cloud)是四個力量黏合劑。透過雲端網絡,資訊不再困於企業的內部系統或個人裝置裡,而是形成內容派送的全球性特質(global class delivery),使得社交互動(social)的規模化與行動裝置(mobile)的內容串連成為可能,資訊(information)隨時可被儲存且儲存於任何地方,形成無所不在的、可被分享和被消費的大數據。如何擷取無所不在大數據的力量,並分析大數據下的特定內容成為有力的企業內容資產或品牌行銷資源,是內容長的職責所在,而全面滲透的社交互動行為所產生的群眾共創內容(crowdsourcing)為內容長尋料(sourcing)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