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媒體創新研發中心到底要做甚麼?
當你面試時,可能曾被要求寫一篇題目為[我所知道的媒體創新研發中心]的稿子。是的,你稿子寫了,而你也順利進入本中心工作,但你真的了解媒體創新研發中心了嗎?
你可以輕易地在Media Pro+上找到我們未來的三年工作計畫,第一年針對高鐵族,第二年MOD隨選族,第三年針對文創產業。這些東西你可能都懂,你甚至會疑惑這三個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的族群要怎麼連結起來,而答案很簡單,就是經由媒體創新的方式將其連結起來。
你會疑惑,是因為你不知道媒體要從甚麼方向創新。
首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怎麼接觸資訊的?午餐時餐廳中擺放的電視,計程車上的廣播電台,或是朋友在Facebook上的連結。這些都是我們透過媒體獲取資訊的管道,是不是有可能用一種新的方法,打造出一種新的媒體經驗,做出一種經驗創新?以紐約時報的Reveal為例,當人們每天早上在照鏡子時,能夠得到今天的新聞、天氣或者是服裝穿搭的建議。這就是在以前沒出現過的經驗創新,甚至是Google所推出的Google Glass也是一種經驗創新,是不是還有其他經驗媒體的可能性?
而其次,我們所獲取的資訊來源為何?想像一下,我們所聽到、看到或讀到的訊息是怎麼產生的?我們的直覺反應當然是[記者],我們讀到的新聞都是記者採訪、篩選和編輯之後產生的。而新聞之外呢?我們在網路上所汲取的資訊並不全然是新聞媒體所散播出來的[新聞],也有許多資訊是來自非專業的[素人],這些素人可能是部落客,可能是BBS上的鄉民。這種來源所產出的資訊,自然不比專業記者所產出的新聞有深度,但是其內容可以包羅萬象,這正是專業記者所缺乏的,事實上,今日的讀者已經對專業記者所報導的新聞喪失興趣,才會導致新聞媒體逐漸衰敗,而這也間接造就了記者在網路上擷取素人所提供的資訊做新聞的趨勢,畢竟,在網路上點擊率高的東西,就有一定的收視群眾,我們可以說,網路上的素人也間接的再幫專業的職人篩選新聞。在網路發達的今天,作為媒體閱聽人會越來越難分辨一則新聞的來源是記者或是素人。
針對這個方向,另一個媒體創新就是關於資訊的製作過程做創新,也就是製程創新。我們希望能夠打破職人與素人之間的隔閡,甚至是融合兩方的優點作為互補,製作出一種媒體作為中介機制,結合職人的專業深度,又有素人的廣度。初步的想法是從素人方面著手,我們希望能夠針對素人提供的資訊做深度上的提升。而目前想到的起碼有兩種方法,其中一種是利用素人的人數優勢作為集體智慧的基底,想出一個機制篩選出有深度的新聞;而另一個方法則是教育素人,透過身為媒體的影響力,去提高素人品質,將素人所提供的資訊也轉變為有深度的訊息。
而影響素人,或者說透過身為媒體的力量去影響大眾,這絕對是個遠大且崇高的理想,這牽扯到我們第三個研發方向,價值創新。你是否想過媒體的價值是甚麼?如果你一時間回答不出來,你可以先想想,現在的社會環境會怎麼去判斷一個媒體平台的價值?以一個電視台為例,現在的社會是用甚麼來評斷這個電視台的價值?[收視率],這個答案是很直覺的,如果你再想得深一點,你會得到一個答案叫做[影響力],事實上,影響力是媒體的力量來源,一個沒有影響力的媒體會讓人質疑它的存在必要,而我們希望能重新定義媒體價值。
現在的媒體價值是被扭曲的,媒體的影響力不應該受到外在物質影響,當金錢與權力影響了媒體的磁場,群眾所接受的訊息都已經被[名]與[利]這兩道汙水給汙染過,腥臭難聞。我們希望能夠民眾能夠用[善]與[愛]作為給予媒體價值的標準,媒體的影響力應該發揮在良善的一面,重新喚起民眾的良知,讓評斷事物的標準重新回到美好的那一面。我們要進行價值創新的對象,不只是媒體,還有群眾。
以上這三種領域的創新,並不是,也不能全然三分的,而是相輔相成,以三角鼎立的方式撐起媒體創新研發中心。當我們想要進行價值創新時我們需要從製程創新所產出的內容以經驗創新的方式將資訊散播給人們,唯有三者互相連貫,才能將媒體創新研發中心的效益最大化。
那麼,我們可以回到一開始的問題了,為什麼要選擇高鐵族?高鐵族群在台灣社會算是高端族群,該族群對台灣社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如果我們要選擇一群人來發揮身為媒體的影響力,高端族群絕對是不二之選,而高鐵族就是我們的第一個目標。而第二年所訂的MOD隨選族的理由,則是希望透過MOD來進行媒體匯流,讓第一年已漸趨成熟的媒體移動平台能透過MOD作整合,將我們對高鐵族的影響力滲透進家庭的電視螢幕中,而第三年,則是收割之時,經過兩年的發酵時期,我們的影響力已經滲入民眾心中,希望能夠藉由文創產業來檢驗我們所播出去的種是否有達到預期效果。
而這就是媒體創新研發中心的未來藍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