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日誌]2013/09/03 維基愛古蹟,一呼百應的圖像文化力

文/May

  今年2013年9月,「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成立台灣競賽籌備團隊,發起維基愛古蹟活動(上圖為活動網站)熱烈開展,希望集結網友的在地文化觸角,透過上傳群眾所拍攝的古蹟影像,讓世界看到最多元細緻的台灣文化群像。

  回首過去,維基百科不只是網路百科全書,同時也代表網路世界由下而上的力量集結。隨著維基百科的詞條的即時更新性,以及開放集體智慧參與共同編輯的公信力,加上信手拈來即可搜尋取得多元資訊的便利度,逐漸取代百科全書成為學術以及知名人士撰述時引用的重要依據之一。  

  與此同時,維基百科的條目除了文字述述之外,深具文化意含的影像更是人類更為快速傳遞且突破文字限制的共通語言。從埃及金字塔、法國巴黎鐵塔與日本東京鐵塔,日本奈良八百多年的歷史與廟宇,一直到2012年8月,Yahoo!的氣象預報 App,開始播送各地最美風景。除了顯示圖片可作為城市的代表意象之外,圖片較易快速的被讀者理解亦為其優勢。除了圖像過人的傳播力外,古蹟所蘊含的土地與文化的意義,且由下而上的視角所能提供的多元觀察永遠不容忽視。

  2010年荷蘭維基人發起「Wiki Loves Monuments」,目的是鼓勵大家拍攝古蹟的照片上傳維基共享資源,供維基百科及其他計畫使用。2011年起,比賽規則更區分成地區比賽以及國際比賽兩階段,分別由地區社群及國際社群辦理,當年即吸引18個國家的人參加,共取得168,208張照片;2012年則高達53個國家人民超過 350,000 件的作品。《維基愛古蹟活動》因此成為金氏世界記錄全世界最大攝影賽事。    

  維基愛古蹟攝影比賽的價值在於為網路資料庫提供文化面向更為豐富的圖像資源。自然資源與文化資產,對於生長於土地上的人們而言,往往是最直接深刻、且傳佈最快最遠的形式。若視維基為集體智慧所創建的免費線上資料庫經典案例,則「維基愛古蹟」可作為集體文化跨國共享的絕佳案例。

  【後記】  

  新聞,作為現在正在發生的歷史,關於文化資產的保存同樣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然而,隨著不斷的城市化以及都市更新,越來越多的古蹟面臨了拆除的危機,古蹟的保存若失去在地的力量捍衛,將可能面臨都市更新或是保存古蹟的爭議。維基本科的知識透明化以及跨國特性,將能為捍衛文化資源以及歷史古蹟,提供更為有力的另一個選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