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媒體創新研發
口述:吳仁麟
紀錄整理:張雨涵
俗語說:「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意思是一隻鳥三年不飛不叫,一旦起飛即可衝天,一鳴便能驚人。
這常被用來比喻人平時沒有特殊表現、默默無聞,一旦有機會施展才能,即能展現非凡的成果。研發人的生命情境好像也總是如此。
偉大的發明往往不是橫空出世,它需要不斷地嘗試與經驗的累積。同樣的,研發工作是一項必須長久經營的工作,其最終的目標就是要創造出平地驚雷的新產品與新服務。但回歸到研發工作的本質來看,研發工作是否有其普遍、共通的法則呢?研發工作之於從事研發工作者來說,又有什麼樣的意義與價值呢?
一、研發工作的本質
全世界研發工作的類型有很多種,不論是人文領域的研發,還是科學領域的研發,即便探討的內容不同,但是目標都是一樣的,就是要推陳出新,不斷的探索開創。因此,全世界的研發工作都應該有一套普世相同的原則、方法與程序。
就如同採訪工作最重要的「三現」思維:「現場」、「現物」與「現實」。不論做任何一種形式的採訪,「現場」是採訪工作的起點,以及最基礎的結構。若沒有現場,整個採訪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價值,記者沒有到新聞現場採訪就是失職,這是天條。而在進入了現場之後,才能看到「現物」,不管是人物或器物。再從現場和現物來挖掘和探索「現實」。因此,「現場」、「現物」、「現實」在採訪工作中環環相扣,缺一不可。這也是研發工作的最根本,採訪是研發的基礎,研發是採訪的深化與升級。
從記者的採訪工作再回過頭來看研發工作,在不同的研發領域中,不論是科技的研發或學理論述的研發;基礎性的研發還是應用型的研發,各式的研發工作都應該有一個必須經過的程序與方法。因此,尋找這些必要的程序與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如此,才可以讓研發人員建立工作準則。研發不只是研究,它不僅要「研究」,更重要的目的還是要「發展」。所以,在這種思維下,「了解」是研發工作的第一步,知其然之後才能知其所以然,這同時也是促動研究工作中最核心的關鍵。
我們做媒體創新研發工作,要先從媒體的實務工作著手探討,再從抽象的面向來思考過程方法論,以找尋研發工作的法則。
二、媒體的創新研發工作
聯合報系是華文世界第一個得到政府獎助成立研發中心的媒體集團。從聯合報系媒體創新研發中心成立的第一天開始,就一直被問到同一個問題:如何做研發?媒體研發在做什麼?
絕大部分的人對媒體創新研發工作是陌生的,對媒體要如何進行研發更是生疏。因為大眾對媒體的認知,特別是新聞媒體,除了抽象的視為是資訊傳遞者之外,頂多將它歸類為乘載資訊的平台。相形之下,一般科技產業的研發工作,較可以被具體地說明與理解。因為,科技類的研發產品大多是可以看得見、摸得到的實際物品,如智慧型手機、電視、電腦。
事實上,媒體融合了許多異質元素於一體。例如報紙,它不僅包含了內容,在這個數位匯流的時代中,不再僅限於紙質的媒體傳遞訊息,反而伴隨著科技的發展而擴張成各式各樣的載具來傳遞,連帶地也讓商業模式有越來越複雜多元。
因此,媒體創新研發中心從內容、載具、商業模式三個項目來作為研發的方向,也在這三者彼此環環相扣、相互影響的連結關係中,找尋創新。
先來談「內容」,媒體的核心。
「內容為王」,內容是媒體最重要的核心。因為媒體若抽掉內容之後就失去了它最重要的價值。即使是以商業服務訊息為主的雜誌,雖然看起來整本都是廣告,但在某種意義上,它還是一種滿足讀者需要的內容服務。比如那些坊間印得非常精美的時尚雜誌,每期充斥著一張張以服飾與消費品的圖片為主,內容其實都是某種意義上的廣告。但既使是商業化、不以傳遞任何態度、思想為主軸之媒體,都還是會刻意切割內容與廣告,更遑論是以內容為核心的新聞媒體呢?因此,內容一直是媒體的核心與務必積極經營的重點工作。
再來談載體,媒體的傳遞。
有了內容之後,則要針對不同載具進行訊息的傳遞。因為載具乘載著內容,同時也決定了內容呈現的型態。如報紙、雜誌、電視、網路、智慧型手機等行動數位載具上之內容呈現皆有差異。以新聞的呈現方式來說,刊載於報紙的內容適合以文字之結構性內容描述事件,偶爾搭配圖片以具體說明;而網路新聞平台則適合即時新聞資訊,以及數位影像之模式呈現內容。各種不同型態的載具,決定了內容呈現的方式,以及對新聞事件描述的深淺度。相應地,它也與不同之使用者的生活脈絡息息相關。因為,載具的變化及內容的變化與人類的生活脈絡緊密扣連,並發揮著相互影響的關係。
至於商業模式,則為媒體的營利與價值。
媒體的創新議題除了內容、載具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媒體得以生存下去的關鍵:商業模式。問題是:媒體的營運結果真的只是為了要賺錢嗎?媒體是不是有更重要的社會使命呢?
媒體畢竟不同於其他的產業。它必須要去思考的是,在藉由自身所提供的服務賺到錢之後,到底帶給讀者、社會的價值是什麼?因此,對媒體來說,商業模式所要思考的雖然不僅限於如何營利,但卻是必要的基礎。畢竟,媒體若沒有獲利的方式,便無法針對載具與內容進行經營,更遑論是創新工作了。
回到內容經營的角度來看,培養好的記者並不容易,爭取到優秀媒體工作人才更是需要大量的資金投注。就記者的專業培養而言,除了要讓他們擁抱對新聞工作的理想與熱情之外,讓他們可以在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下生存也是必要的投資。而對於外部優質內容的延攬與徵求,也同樣需要花費大量的報酬與資源去應對這些供稿對象。因此,媒體的商業模式不僅要在營利的基礎下培育好的人才,更要以媒體的策動力引發社會進行思考。如此,媒體的價值才會被具體的展現,而這也才是真正好的商業模式。
三、研發工作的方法論
從內容、載具、商業模式三個面向來看媒體創新,它們彼此之間不僅密不可分,更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當外界詢問到媒體創新研發中心對媒體研發之看法時,所展現的其實是一種理念與對研究的思維結構。但是,對大多數不了解媒體型態結構的人而言,還是無法理解媒體要如何做創新、如何進行研發工作。而這便涉及到方法論的問題,即怎麼做的問題。同時,這也是理念對研究思維的解構過程。
媒體創新研發工作,其實可以用3個F來表達這個研究與發展的歷程,分別是Finding、Flow以及Focus。它們不僅是連接研究與發展的程序,也是整個研發工作的執行步驟與重點概念。
第一步驟是Finding,了解市場與資源。
Finding是一種「了解」的工作,也就是去發現。就媒體創新的工作來說,要去發現「亮點」與「痛點」。它可以從媒體的內部資源與市場的需求兩個面向來說明。
就媒體內部資源的面向來說,即找尋各單位工作時所面臨的痛點,而他們的痛點正是研發中心的亮點。而這個發現痛點的過程就是一種了解。所以,在發現、理解痛點的同時,亦看見了研發中心的機會與挑戰。因為,研發者必須去了解該單位的問題,即它被什麼所苦、何種困難無法解決等。與此同時,研發者亦可通過觀察的角度了解該單位之資源與限制。在這些資源與限制所相互結構之後,便構成了內部單位的痛點。而對市場需求的了解,則是指對消費者需求的挖掘。事實上,消費者之所以會有痛點產生,就代表著其需求並未被滿足;而公司內部之所以會有痛點,則是因為自身的限制與不了解市場的變化與趨勢所致。因此,在一種資訊不完整的情況下,造成公司對消費者的了解不足,進而產生媒體與讀者之間的關係越來越遠。當前兩種不同層面的需求與痛點被找尋到之後,便成為研發中心機會的開始。
因此,對於研發工作者,甚至是研發團隊來說,上述兩項痛點的找尋都是基礎工作的開展。內部資源的盤點,除了要找尋其限制之外,還要再看到優勢,並以使用者的痛點為核心,進行創新工作。
當然,除了內部資源的找尋之外,外部可以引入資源的找尋之於研發工作者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可以彌補內部資源的不足,更可以讓創新工作更順暢,甚至對公司有具體的貢獻,令研發工作獲得更大的發揮。
第二步驟是Flow,促成資源的流動。
在了解市場與內部的痛點之後,創造內外資源的流動則正式進入了Flow階段,但要如何讓彼此可以合作更是一種技巧的運用。這就好比是一種媒合的工作,創造內外部單位彼此認識、相互合作、共創的可能性。因此,研發單位的功能與優勢,即可在這種創造彼此合作的機制中產生。
事實上,創意並不是橫空出世或靈光一現。如果研發工作專屬於天才,那麼公司內部便不需要長久培養、經營研發團隊與設定機制了。研發工作的創新,不能只依賴特定少數優異的人才或聰明的腦袋,而必須要思考的是: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個人都可以創新。在這個階段所找尋的創新方法是有別於過去創新資源的。因此,不需要如賈伯斯、比爾蓋茲等天縱英明的人才可以創新。而是組織戰、方法論、流程、模型,就可以產生我們所需要的創新。而Flow則有這方面的貢獻。因為促成資源匯流就能帶來創新。
創新工作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創造公司的營運價值。它不僅要讓營業額提升之外,更要令獲利率提高。這也正是創新研發中心於任何企業中的功能與使命。是故匯流並不僅限於內部資源的流動、創新,更重要的是可以拉進更多的資源進入公司,創造更多的附加價值。而這正是不用去刻意創新就能造就的創新。
回到開放式創新的視角,創意的本質其實正是一種混搭的過程,一種異質元素混和、互動的結果。因此,將匯流做好便可以創造出更多創新的可能性。如何善用資源的匯流,並據以創新,則是Flow的重點。當然,在促成匯流的過程中,不僅要瞭解組織脈絡與肌理外,更要思考到合作單位的風土民情。如此,在實作的階段,才可以順利的推動。
最後則是Focus,聚焦研發。
對於研發中心來說,研發最重要的並非如一般業務單位一樣重視結果、重視公司的績效便結束,而是累積經驗值。所以,Focus的意義是從中心的專業去定位、思考與計劃研發專案,經過解讀之後成為經驗與知識。舉例來說,這就好像是練武功一樣,必須要知道你所要練就的是哪個門脈、哪個招式,才可以具體地練就武藝於一身。因此,若無法滿足問題的需要,並找到好的方式回應,便無法讓結構與資源可以獲得更好的解讀與運用。因此,Focus並不只是解決問題,而是要累積研發質量。研發中心必須要建立在這種思維下才可長久,並讓研發人員可以更聰明、更精準地在專業路徑上累積,獲得更多的能量。同理,研發中心也必須要在一個方法論的前提下去進行思考,並以此為基礎進行對外的交流與溝通,才能在相應的社群有立足之地。
易言之,研發中心的價值有二:一是,對公司績效的價值;另一是對中心研發專業的價值。而這便涉及到研發中心所產出的服務或產品,是否有令人驚豔的項目。廣義來講,它其實是一種知識的凝聚力。同樣地,若將其展開對應到研究員開發領域的設計,亦是對應到公司、產業與市場的需求而來。因此,一個好的研發單位要關注的是如何在自身的專業上更精進,越練越聰明,而不是業務式開發。如此,才是企業中好的研發團隊,一批訓練精良的聰明腦袋。
小結:
全世界的各種創新,大概都是在上述的三個過程中所連結起來,並構成一個循環,不斷地迴流。因此,不論是媒體創新、科技創新,都應該在這三個F之層面上執行。但反觀台灣目前的研發工作發展卻並非如此,也沒有達到國外一流研發團隊的格局與眼界。
為何當前台灣的研發單位會產生這樣的問題呢?關鍵就是不注重消費者的需求。就台灣當前的產業結構來看,這些大廠牌並不關注台灣市場,而是著眼於國外更大的市場,並以滿足客戶的需求為主。久而久之,造成了研發產品總是對準國外需求為主,讓台灣淪為全世界最大的3C代工場之命運。
台灣並不是沒有能力研發,而是在這些被扭曲、以資本利得為唯一指標的工作的驅使下,忽略了研發的根本來自於對使用者的理解與對產業結構的洞見。以消費者需求為主要訴求的研發,才能真正地讓研發工作獲得最大的價值。因此,台灣應該要讓每個產業都很認真、很積極地去進行研發工作,並且是發展正確的研發工作。唯有通過這種根本、方法的植入成為一種通識與基本認知,才能讓研發工作做得更徹底、獲得真正有價值的產出。
研發工作並不是以資本為核心,而是以知識為核心。所以,當聯合報系媒體創新研發中心在推展研發的觀念時,正是促動研發人員去思考研發的意義與價值;同時,也希望可以開啟專屬於台灣研發工作的方法論,讓研發工作可以更徹底、創造我們的社會有更多更好的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