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

[日誌] 2013/08/12 新聞的價值

文/Melody

現今新聞訊息的雜亂,「媒體」兩個字儼然已經成為社會混亂的來源。民眾不僅對媒體懷有敵意,更是認為新聞媒體阻礙了社會進步多於協助,甚至連新聞記者們也不太相信自己的新聞同業。這種彼此互不信任的困境,導致了新聞記者的角色發生了結構性變化。而這個關鍵是:記者自身的專業備受質疑,以及角色的日漸式微所致。


以現今的公民媒體記者為例。許多人認為,公民媒體的崛起是因為網際網路的發達所產生的必然結果。但換個角度來說,它其實是社會大眾對主流媒體價值淪喪的反叛與抗議。因為,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受到嚴重的質疑,更遑論是媒體的策動力了。所以,當記者的角色發生了改變後,讓我們不得不去試想,記者在這個變化的過程中,他們做了什麼?

記者的角色,從先前為閱聽人弄清楚事件的來龍去脈為職責,克服一切的困難找出各個層面的真相,然後加以整合,並將它報導出來。至今,記者成為滿足媒體管理階層期待,將新聞服務娛樂化、戲劇化的編劇。記者徹底地成是媒體商品的服務籌碼。當記者的工具性格越來越強後,對於社會的監督與批判的作用又何來公信力?

面對當前媒體產業的紛亂,許多人會將責任歸結到閱聽人的需求來解套,認為媒體純粹是以服務閱聽人的角度來進行報導。因為,收視率、發行量與廣告收益是媒體存活的關鍵。所以,在他們眼中,創造、符合閱聽人的口味才是永續經營的王道。但他們卻忘了,閱聽人的資訊觀點大多還是仰賴媒體的報導,即便是當前的訊息傳播快速,公民媒體的影響力仍有限,「主流」媒體的重要性仍具有它的作用與價值。

從現今新聞的論述傾向來看,當新聞等同於裸體、屍體的時候,其實是一個極大的警訊。它告訴身處於媒體產業中的每一位媒體人必須自省,省察媒體的意義與價值到底是什麼?新聞之於閱聽人來說,不應該只是膚淺的裸體與屍體,更應該是監督政府與社會變遷的防腐劑與維他命。因而記者在追求真相的同時,應該要去思考的並不應該是「獨家」或腥羶色,或是誹聞八卦。因為,記者的視角決定了閱聽人的眼光,當記者可以將正確、深刻,並且具有警醒的內容帶給閱聽人時,新聞的意義與價值才會得以呈顯、展示。

但是,在媒體慘淡經營的生死存亡之際,新聞媒體要如何解套,並建立全新的新聞價值與新聞精神?在資本主義市場支配的因素下,媒體老闆仍具有關鍵的影響力,而使得媒體的自省僅剩下記者「個人自由意志」的解放與「內容」堡壘的堅守,別無他法。

往後看,新聞「內容」的經營與把關,將會成為新聞改革的引擎,也是媒體創新與研發的重要部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