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2日 星期四
從媒體品牌到專家品牌:專家網路的形成趨勢
文/wolf
日本財經雜誌「東洋經濟」的網路版「東洋經濟線上」總編輯佐佐木紀彥將於七月跳槽到新型社群經濟媒體服務「NewsPicks」。佐佐木紀彥對於線上媒體產業具有獨特的洞見與執行力,以不同於紙本雜誌的原創報導內容帶領東洋經濟線上快速成長,成為日本經濟新聞網站當中 Page View 最高的網站。同時他致力於推動媒體的未來趨勢,去年七月才以一本描繪媒體未來趨勢的專書《五年後媒體還能賺錢嗎?(5年後、メディアは稼げるか?)》震驚日本媒體界,成為備受矚目的媒體創新推動者。
NewsPicks 這套跨平台服務之所以能吸引佐佐木紀彥毅然決然離開事業有成的東洋經濟線上,在於它新穎的機制設計,結合了資訊摘選與社群經營功能。在新聞摘選方面,它不是統一由編輯摘選新聞,而是由業界專家挑選專門領域當中的今日要聞並加上評論,促進一般讀者的理解與交流。主持人梅田優祐與佐佐木二人在「平台板(Platisher)」這個概念的未來發展前景具有共識,具有內容能力的佐佐木與具備社群及具備高度技術能力的 NewsPicks 剛好可以相輔相成,各自貢獻不同的專才。
佐佐木這項決定,呼應了近一年來歐美記者朝向新媒體的流動狀態。除了我們過去介紹過的例子之外,佐佐木曾表示近期最讓他感到興趣的案例,就是科技記者雙人組 Walt Mossberg 與 Kara Swisher。這二位先前在華爾街日報旗下經營科技產業資訊站「AllThingsD」,
對於資訊產業動態再熟悉不過。二人與資訊產業關係良好,每年定期舉辦論壇邀集產業內最重要的人士前來與會對談,最為人所知的是促成 Steve Jobs 與 Bill Gates 同台對談。為了爭取更多的撰稿自由,他們決定脫離華爾街日報,獨立出來組成新網站「Re/Code」,論壇活動也重新改名、自主舉辦,高價的聽講票券依然是快速完銷。Mossberg 與 Swisher 的例子證明,只要記者具有足夠的公眾知名度與信賴度,具有能力與實績,即使將媒體的品牌拋棄,仍有可能重新打造成功的新媒體企業。
佐佐木紀彥與 Re/Code 例子的共通點在於,他們並不仰賴過去經營的媒體品牌(如 Nate Silver 則仍沿用他的 FiveThirtyEight),而希望打造全新的媒體內容。當記者對於既有媒體的品牌仰賴程度越來越低,就越容易在各種媒體之間移動,甚至新創媒體機構。佐佐木紀彥就曾在訪談中提到:「傳統媒體的優點正不斷被新媒體的優點所趕上。二者何時出現交叉、何時出現趨勢讓優秀人才覺得離開會比留下來更好,將會是洞悉未來最重要的問題所在。」因此,佐佐木紀彥大膽預測「五年之內,只要環境的氛圍與合理性成立,不只鼓勵第一流的人才離開,準一流的人才也受到激勵時,恐怕就會引發雪崩效應。」這樣的預測自然也有人提出反論,認為五年內不會真的發生這樣大規模的移動趨勢,因為目前日本媒體對於一流記者的待遇尚屬優渥,同時具備足夠能力移動的記者仍不夠多。但是論者也同樣認為,緩慢而持續的朝向新興媒體移動將會是趨勢。
無論是否在五年內出現明顯變化,如果這種趨勢確實會不斷持續下去的話,媒體機構的角色勢必會有所改變。媒體要如何在流動性強大的時代匯聚並持續保有優秀的記者人才,將會成為未來非常切身的問題。我們可以想見,媒體機構對於記者必須從傳統的組織與個人關係,轉為容納更多彈性的「戰略結盟」關係,透過各種媒體專家的品牌來凝聚讀者群,才有可能達成持續高品質的營運。而這,就會是媒體領域的「專家網路」形成架構。
參考:
http://www.asahi.com/articles/ASG5P4SXPG5PUEHF00F.html
http://www.asahi.com/articles/ASG525DBLG52UEHF00J.html
http://newspicks.com/
http://qumaruin.blog.jp/archives/7030184.html
http://zen.seesaa.net/article/398372583.html
http://gatonews.hatenablog.com/entry/2014/05/15/004444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qa-with-walt-mossberg-and-kara-swisher-2014-5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