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趨勢專文】流動性與新聞明星

文/wolf

當一個環境系統的流動性(mobility)越發達,表示環境裡的地域限制力越弱,而個體的移動能量越強。流動對於環境來講是好事,但是對其中某些組織而言,帶來的可能是危機。上次提到的記者個人品牌經營,造就了許多「新聞明星」出現,而這些備受矚目的記者,也很難安於一處。

11月中,三位知名的紐約時報成員在同一天正式宣佈離開。在此之前,《精準預測》一書的作者,精通統計分析的 Nate Silver 已經於7月先行離開紐時投靠 ESPN;10月底,待在紐時十三年的科技作家 David Pogue 也離開前往 Yahoo。明星陣容接連被其他媒體挖角離去,無疑讓人擔心起紐約時報的前景。


但是明星記者離開報業的風潮不只發生在紐時而已。9月,Walt Mossberg 與 Kara Swisher 離開自己主持的華爾街日報旗下科技網站 All Things Digital,將與 NBCUniversal 合作創設新網站;10月,Glenn Greenwald 離開衛報,準備與 Pierre Omidyar 創辦新媒體機構

其實不只傳統報業,這種「新聞明星」現象同樣會發生在數位媒體網站上。過去,無論一份報紙中個別報導是否受人矚目,它們都被綁在一起以相同的單價販售;現在透過搜尋網站與社群網路,所有的報導可以被單獨轉載閱讀,網頁流量會明顯地集中在話題性的報導文章上面。極端的案例:部落格媒體 Gawker 編輯 Neetan Zimmerman 擅長挖掘容易成為社群網站分享話題的病毒式內容,其他二十多位寫手的流量加起來,也不及 Zimmerman 貼文帶來的流量,他一個人就佔去 Gawker Media 旗下八個網站總流量的17%。新聞媒體的規模與人氣,很可能來自於在少數人的貢獻。



來源:Gawker 本身的統計 http://gawker.com/stats/graph/uniques/monthly



明星記者離開的風潮一方面反應報業經濟衰微、難以支撐明星記者的高規格待遇;另一方面也表示數位時代下,記者所掌握的新聞資源均為個人所擁有,與特定組織日漸脫鉤。只要有資金支持,不管到任何地方都可以持續發展。記者們過去因為所待的傳統知名媒體品牌而建立起名聲,現在明星本身反而能成為新創立媒體的品牌累積,也因此成為重金禮聘挖角的對象。在了解大環境的流動性之後,個體與組織會更關心自己身處在哪個流動趨勢上,該如何做出有利於自身的因應。

紐約時報發言人表示以他們的規模,會出現優質人才的流動是正常的。而他們也從 POLITICO 請來 Jonathan Martin、從華盛頓郵報找來 Jason Horowitz,這些新加入的陣容依然是紐時的人才戰力。無論這是不是場面話,也許健康的組織型態就應該保留高度彈性,不但可以透過組織資源提供人才充分發揮,也能夠保持流動的餘裕,人才可以在此成名而離開,也會有其他人才慕名而進來,甚至與外部人才機動性合作,形成自由度更高的「新聞專家網路」。古謂「流水不腐」,那麼身處在這資訊洪流當中的媒體組織,也許該想的是如何保持自身的彈性,不至僵化崩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