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研究筆記】演說這件事與思維訓練


/Melody

最近,研發中心內部正在研發一項新產品,正是研究員的表達能力與演講能力。因此,在總監與經理的大力推動下,已經實際執行了快兩週。總監認為,一個好的研究員不僅要練好自己的筆功外,還要不斷的練習口條與肢體語言。畢竟,研究員的最終研究產出,還是要成為向客戶簡報的提案。因此,只是會寫似乎還是不夠,可以講清楚、說明白更是一位好的研究員必須練習的基本功。

 
相信大家若看過米克斯研究員的基本功一文,就會知道「談、想、讀、寫」的重要性。而若是回過頭來看,一場吸引人、好的演說,其實也不外乎是如此,只是表現的形式不同。因為,一場好的演講不僅要言之有物外,還要告訴別人自己所要傳達的訊息與觀點。事實上,在有限的時間把要談的內容精簡、扼要的說明,並讓聽者感到有趣、印象深刻並不容易。

今天,總監很酷的把聯合報社論拿來跟我們分析,分享社論書寫的邏輯不外乎是一個觀點的傳達。因此,社論的第一段與最後一段,一定是前後呼應。如果以房屋的建構來比喻,前言與結論就像是架構房屋的地基與屋頂,它不僅是整個架構的基礎,更是讓整個建築屹立不搖的鋼筋與樑柱。那麼,中間的部分要如何補齊呢?要如何讓聽者在聆聽時不會迷路,並從頭到尾聽來都一致呢?這便涉及到哲學的三個「W」的探求,即WHY(為何)What(什麼)How(如何)。其中最重要的是「為什麼」的提問Why-Question所以,哲學家心目中,為什麼的問題是一直放在腦海中,並隨時準備拿來質疑他人、及捫心自問的關鍵字。也唯有通過不斷的思考、質疑,才會讓思考的路徑看得更清楚、透徹。

事實上,在哲學分析中,所有理論的核心就是要解決為什麼的問題,因為哲學的起點就是對問題的思考。一場好的演講或是一篇好的文章,似乎也離不開這樣的範疇,即告訴別人一件你認為具有價值的重要觀點或資訊。這若是扣連回研究來看,也是如此。如果說哲學是一種後設的理性思辨或一種自我回溯的思辯過程,那麼演說與書寫就是把這種思考記錄下來的一種方式。詮釋學家高達美H. Gadamer,1900-2002認為,思辨就像是一面鏡子,在其中的一般經驗性或思維模式得以對其自身日常情況中未加思索的預設做出反思,以消除原本的獨斷性。

我想,一篇有立場、有道理的文章或一場有論點的演說,都必須注重邏輯與分析。這就像是哲學問題從來就不會是憑空而來一樣,必定有許多哲學家也相當關切或探討過。因此,演說題目的行程、論點與結語,正是問題的形成、提出、回應、反駁、澄清、辯論、發展的整個過程或所沉澱的結晶。因此,好的論述邏輯是嘗試解決問題,並將這個思考的過程給交代清楚。

雖然,閱讀、寫作與演說看似是不同的活動,但對哲學來說,其實是指同一件事。因為,它們都是哲學思維的運作,即找尋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假設如果可以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論述,相信不僅無懈可擊,更可以成功獲得聆聽者或讀者的注視。最重要的是,讓自己的思路更清晰,練得精闢的解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