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

【日本企業的創新焦慮】第二回:溫水煮青蛙

文/邱研略

四月一號,會讓讀者想起甚麼?是愚人節嗎?我想對於多數的日本人來說,這一天代表的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新生入學,新的會計年度,新人進公司….

在筆者眼中,這兩件事其實也是一件事。隨著日本的國際競爭力低落,進大企業就一生安穩這回事已逐漸變成神話。我想再沒有比政府取財無道而加稅3%的這一個愚人節,五十多萬新鮮人進入職場這個梗更諷刺也更適合博君一笑。

接著上一回對日本創新焦慮所做的背景分析,這一回我們將探討日本社會目前所面臨的問題與轉變

在上一回提到目前日本急需改革的是社會系統(Social System)的創新為求更深入地分析現狀,筆者將由「社會概況」「生活環境」「產業動向」的三個面向來切入。


 
一、社會概況
以經濟層面來說,在國際社會裡的能見度低落是最大的問題隨著開發中國家的崛起及歐盟的成立,日本的GDP以被中國超越,近年的實質經濟成長率也都維持在2%前後的低水準加上新資源國家主義的勃興,面對包含稀土禁運等問題,產業資源蘊藏量貧瘠的日本處境正日趨艱難。

另一方面,曾支撐日本戰後經濟起飛的國內市場,今後少子高齡化問題將導致其規模縮小及勞動人口的減少。雖然活用國外人才及女性是填補此缺口的一種方式,目前日本的工作環境對於此兩種工作族群來說仍不盡完善,這個問題將留待日後探討此外,戰後撐起製造業研究開發一片天的理工科系大學,研究所畢業生任職於製造業的比例也從1991年開始逐年下降,多少造成了整體研發實力的衰退。
 
二、生活環境
面對高齡化的問題,日本目前急需醫療制度及社會福祉方面的改革和創新。簡單的問題包括購物難民(偏遠地區的小型超市由於不敵與大型購物中心的競爭而陸續關門,導致許多行動不便的銀髮族群無法輕鬆採購日用品),高端領域則涵蓋先端醫療看護機器人的開發。

在少子化方面,勞動人口減少勢必得靠更少數卻更精英的國民來努力。但根據OECD的調查顯示,日本的基礎學力(科學、數學、閱讀三方面)從90年代後半開始呈直線下滑,除將危及到整個產業的發展,創新的源泉枯竭也令人擔憂

面對越趨艱難的生活,人民雖不至於完全悲觀,缺易於偏向保守對於企業員工來說,一方面有終身僱用制的保護,任職於條件優厚的大企業者鮮少全情投入創新,一方面也由於日本社會極端講求同質性與合群,轉換跑道或是新創事業都極易被視為異端份子。除了筆者從事的顧問諮詢,金融服務業,只有少數像Recruit之類內含創投企業DNA的公司能夠積極接納曾經離職的員工回籠在一般傳統日企,只要一換公司或是在公司裡創新挑戰失敗,基本上要回原單位或是再挑戰都是非常困難的事。

三、產業動向
戰後藉由龐大的內需,日本創造出了像索尼及松下等的國際企業。也由於競爭多偏向於國內市場,造成了部份大型企業不善於征戰海外市場,跟競爭對手相比海外銷售比率也偏低等問題。

更嚴重的問題是,國內市場的胃納有限,在市場飽和成長趨緩的當下,同一產業存在複數大型企業並以高同質性的商品,服務在國內割喉廝殺的模式,將不利於產業的長期發展。

加上日本一直以來都執著於自家技術,自行開發的研發路線,除了造成研發費用的重複及分散投資,各相關主題能分到的資源過少,開發效率低落更是大大減緩了企業創新的速度。

傷腦筋的是,各類資訊爆炸性的成長,造成消費者的需求日趨多元,產品生命週期縮短。為滿足市場需求,打開門戶,借力使力的開放式創新(Open Innovation)是日本的選擇之一。

如何連結外部資源,跨界合作並加速各項策略性併購,是日本產業界急需解決的課題

此外,除了妥善分配,靈活調度研發資源的課題,研發/創新領域的選擇也是日企所不擅長的。最明顯的例子有各項消費性電器產品及手機讀者應該可以發現上述日系產品所追求的都是如何更輕薄短小多功能,久而久之,競爭的焦點便從滿足消費者需求轉移到打倒競爭對手的自我滿足。產品也多淪為上一代產品的「續命改善」版。

這某種程度說明了日本所擅長的一直都是以改善(Kaizen)為主的漸進式演化,而非以不連續創新(discontinuous innovation)為主的基因突變。

要打破此僵局,強化社會整體的人才的多元性及流動性也是必要措施可惜的是,在終身僱用制的保護(束縛)下,企業間的人才流動性偏低,企業內的人才同質性偏高,加上大企業內仍普遍存在對離職者及創新失敗者的嚴苛評價,如何讓企業更正視此問題是目前日本經濟產業省的一大難題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讀者應不難想像,身處上述大環境,日本這一代人所肩負的壓力之大不只變相增幅了其保守的國民性,每天看著老豆沉重的背影長大的下一代,還能有多少勇於作夢的能力跟勇氣?

讀者是否知道,目前人口一億兩千萬的壓力大國日本同時也是世界頭號不孕大國看著宣告春天正式到來的櫻花盛開,筆者不禁想到,對那些滿懷期待進入公司的新鮮人來說,在安倍政權下看似經濟復甦的日本迎來的是真正的春天?還是更多人民內心無止盡的吶喊

下一回,讓我們談談有哪些創新焦慮是源自於日本獨特的民族性,而這些民族性又有哪些地方是值得我們共省和學習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