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1日 星期一

【日本企業的創新焦慮】 第三回:櫻花裡的DNA


/邱研略
 
為了不讓腦袋僵化,也為了讓生活有多一點驚喜,只要時間允許,早上開車上班我會習慣變換不同路線。今天無意間走到一條櫻花盛開的路線,才提醒了我春天的正式到來。

想想每年到了四月,身邊總是會刮起一陣櫻花旋風。為了應景,衣食住行各方面總是會多多少少推出一系列跟櫻花有關係的商品。大至公司的賞櫻揪團,小至星巴克的咖啡甜品,為了抓住春天的腳步,每年這個季節日本總是顯得特別有活力。

櫻花,應該已是日本人DNA的一部份。花開花謝,年復一年,卻總無損於其存在感與魅力。這不禁讓我想到,關於創新這回事,是否也跟櫻花一樣,有著日本人獨有的DNA存在呢?這一回就讓我們來探討這些日本獨有的強項與弱項。


之前曾經提到,日本是一個極為認真,永遠追求正確答案的民族。160年前,黑船進港,開放鎖國,日本看似經歷了許多的改變,骨子裡卻沒有太大的轉換。保守、低調、自食其力等美德,在無意間其實已慢慢開始侵蝕著其創新的可能性。一進一退之間,其造成的影響如下:

一、研究開發眼光長遠  自家研發,大小全包
日本雖然是先進國家,但是比起股東說話最大聲的歐美資本主義,源於日本人低調不搞事的特質,日本股市對於企業的表現要來得寬容許多。也因此擁有世界排名第三多研發資源的日本企業能持續性的作一些長期性的研究而非一味追求短期的利益。

一方面,也由於日本人趨向保守的思維,這些長期性的研發多是產官學各行其事,也並不積極地尋求與外部的交流合作。這不僅造成了研發主題的重複,也使得研發效率低落。加上優等生的個性使然,要求自家公司要全部做到最好的思維,正跟目前開放式創新的大趨勢背道而馳。

二、技術積累豐富  閉門造車,難以達成非連續性創新
由於日企多為終身僱用制,人才的流動性並不高,基本上只要做好份內的研究,就不用擔心掉飯碗。這種讓研發人員安心的文化,使得各項研發成果容易積累,即便公司核心事業轉換,研發人員仍得以留在相同單位進行相關的研究。

但這也意味著,跨組織及外部交流的動機及機會減少,也間接造成了需要大量知識與人才交流才能達成的非連續性創新在日本不容易達成的困境。

三、激烈競爭,體質強化  投資分散,難以積累
為爭取龐大的國內市場,日企在嚴格的日本消費者鍛鍊下,無不練出了一身武藝。特別是市場夠大,同一產業存在數家大型企業的例子俯拾皆是,為求勝出,在提升自身實力的過程中也產生了過度競爭的問題。

特別是在大型研發日趨困難的今日,日企過於分散及高度重複性的研發方向,造成了各個主題所能分配到的資源過小,自然難以勝過眾志成城的開放式創新。(造成此現象的原因一部份在於追求正確答案的特質。既因為沒有前例,難以下定決心開發別的公司沒有的技術,另一方面如果大家都有,那輸人不輸陣,自己也無法不參一腳)

四、精益求精,登峰造極  過小過細,難掌全局
源於日本人的職人精神,日本有著許多領先全球的超精密零組件及材料技術。加上國內市場的規模及複數國際性企業的存在,這些零組件得以被運用到各種最先端的汽車或是電子性產品裡以強化日本產業的競爭力。

但是長期依附於大型企業的結果,造成這些零組件廠商安於只擔任供應商的角色賺取微薄的利潤,並沒想到積極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開發貼近消費端的產品。這種情形在大企業漸漸失去創新能力的現在,更加壓低了相關產業的獲利率。

舉例來說,當年蘋果iPod用的零件很多都是日本製,但供應商實際的獲利卻僅只於蘋果的五分之一。這種空有高端技術卻淪為為他人作嫁之處,跟台灣也有著某種程度的共通點。

五、高品質高機能  過剩品質,過剩機能
由於日本消費者的嚴格要求,日本企業的產品以高品質席捲全球。另一方面,為了滿足國內消費者的需求,從研究開發到生產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自然也提高了售價。但是有時對於中低階市場的消費者來說,日本產品的機能已經過剩,導致在開發中國家市場慘敗於韓國企業。
 
六、精於有形硬體  拙於無形軟體
精益求精的職人精神造就了日本製造業的高峰,紅極一時的液晶面板產業正是一例。能做出各種精密機器也做不出的高精度產品正是所謂的「職人藝」。

只是當時代隨著網路科技的進步,高附加價值產業從硬體轉到軟體,日本並未能適時調整事業模式,大至系統設計,小至軟體開發,日本的電機產業總是追著IBM等巨人跑。如何驅使IT的力量來形式知化日本製造業那些老師傅的「不能說的秘密」,將是日本創新轉型的一個關鍵。

七、師徒齊心  老將凋零,小將不行
就像我們常在日劇裡看到的一樣,嚴格的老前輩帶著小徒弟在工廠裡學習的畫面,正昰過去五十年日本製造業傳承各種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手藝的秘訣。

但是這種特色隨著團塊世代的退休跟派遣社員的增加,加上近年年輕人不願意進工廠做黑手,日本製造業引以為傲的創新源泉「現場力」正面臨嚴厲的挑戰。

八、同心協力,均質劃一  異端排除,失敗難容
就如同日本人重視環境清潔一樣,在單一民族的日本社會裡比起創新求變,更多時候不強調己見的團隊合作要來得更為討喜。由於沒有異端份子存在,只要目標明確,整個團隊往前衝的力道跟速度是日企的一個優勢。

但身處現今瞬息萬變的環境,創新需要的是更多元的觀點與能量,整齊劃一的陣容有時反容易產生阻礙。一方面多數企業保守的心態目前對於離職者或是在企業裡創新失敗者並不夠寬容,加上終身僱用制所造成的但求無過的心態,在傳統日企裡勇敢嘗試創新的成功案例可說是少之又少

總結以上八點,日本在創新層面目前最大的問題乃在於大環境的保守封閉性所造成的慢性人才不足。其所帶來的惡性循環如下:有技術沒商品有商品沒銷售額有銷售額卻沒有高利潤。安於國內市場的競爭再加上保守封閉的環境和心態,導致多數的日企越來越不懂得和消費者打交道,也逐漸降低其在國際市場中的能見度

如何由日本各項優良的技術創造出高附加價值,進而整合成商品或服務是日本企業目前最頭痛的問題。筆者在這幾年所接的案子,幾乎都是客戶在準備新創事業時,建構不出該有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接這些案子的時候,通常是難過多於開心因為看著這些頂尖日企所面臨的優秀企劃人才嚴重缺乏問題,常會不自覺地憂心起日本的將來

整體而言,日本最缺的可以歸納成三加一種人才;創造者(Creator整合者(Integrator製作人(Producer),而筆者相信最重要的則是懂得將封閉的日企和外界連接起來的翻譯官(Translater

日本企業的積累深厚,相信只要能跟外界有共通語言,深植於其靈魂裡的職人魂DNA一定可以讓企業裡的各種先進技術再度於世界舞台上如櫻花般綻放。

在經過三回的導入之後,相信讀者已對日本的創新焦慮有著一定程度的背景認識在接下來的系列文章裡,筆者將以「日本式創新的華麗與蒼涼」為題,以最新案例介紹日企如何運用包含SNS等潮流技術在移動市民爆炸性成長的Social Innovation大時代裡殺出一條創新的血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