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9日 星期五

[研究筆記] 記者這一行 (2)


/Melody

記者若善加利用其專業度,不僅可以做為淨化社會的濾水器之外,更可以阻止悲劇的發生。但可惜的是,面對當前媒體產業的萎縮及結構的改變,讓記者的專業性,甚至是紙媒的引領價值被顛覆,成為另一種不同於以往的全新思維。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受到最大衝擊與壓力的,正是整個媒體產業基礎的記者。

換個角度來看,究竟在這個過程中,媒體應該如何針對現實情況進行調整,並讓記者可以在諸多衝擊中游刃有餘地應對呢?記者在這種變化巨幅的環境中,如何自我調適,並從中將工作的意義與價值發揮到最大化呢?從資深記者的處境中,可以看見幾個記者與媒體集團之間的問題與矛盾。

 
一是,讓記者可以無後顧之憂。

媒體是一個隨時處於高壓狀態的產業。時效性與精準度是最基本要素。記者在處理突發狀況時,除了要臨危不亂外,更要可以善加應用手上現有資源來發揮新聞報導的最大綜效。因此,軟硬體設備的簡化、與時俱進是非常重要的。畢竟,當記者正在處理第一手緊急事件時,未必有時間應對複雜的發稿系統。若在硬體及軟體上可以與時俱進,不僅可以減輕記者的勞務外,更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對事件等進行更細緻的分析。

面對突發狀況的危機處理,身為與記者溝通的主管,也同樣具有重要的影響。一個好的主管的同理心對記者的專業的發揮,具有重要指向性。

二是,借用戰場練兵的模式進行教育訓練。
 
記者執行工作時,「臨場感」非常重要。臨場感是記者對現場的掌握與觀察最重要的部分,也是臨場經驗累積的重點。

回到記者採訪的過程來看,記者必須要到現場,才能對事件有所觀察,進而根據掌握的資訊梳理成一則報導。這就好比是廚師必須要有食材,才有辦法通過應對與變通,創作出美味的菜餚來。因此,對記者來說,如何在現場可以吸收、整理、歸納出重要的訊息非常重要。善用真實事件,借用戰場練兵,更可成為對新手記者的教育訓練場。比如轟動一時的太陽花學運,報社就可以藉此設計成一個記者的教育訓練課程。讓每一位初出茅廬的記者到現場進行觀察,在沒有發新聞稿壓力的前提下,整理一則觀察報告。或設計一套觀察行程,在固定時間點要求記者在現場蒐集資料,據以培養記者的臨場感。

另外,記者的「觀點」與「批判性」是另一個重要的能力培養。畢竟,記者是一種通才職業,並不像醫師、律師等具有具體的專業。所以,大量的閱讀是非常重要。其次,則是建立知識庫。唯有如此,才可以在高壓、快速、注重時效性的環境中做出好新聞。

但記者並不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地,人家給甚麼資料就不假思索地報導。不斷地懷疑、檢視與驗證是重要的工作,也是新聞工作的價值。在不疑處有疑,找尋問題的答案。正是記者這一行最有魅力與挑戰的部分。

三是,面對產業挑戰的自我調適及要求。
 
媒體產業是揭露事實的平台。回過頭來看,每當媒體揭露某些企業是血汗工廠時,其實在這個高壓的媒體生態環境中也是同樣的劇情。只是,媒體作為報導的媒介,在揭露事實時,也凸顯出自身處境的情境。這是媒體工作者必須要去面對與承受的挑戰。但如何可以成為一個好的記者呢?每天當「菜鳥」不斷學習的心態是關鍵。

畢竟,媒體的趨勢與變化快速,如何在這其中可以學習、掌握到精隨非常重要。同時,也是一個好的記者必須不斷努力的部分。溝通與天分是好記者必須擁有的特質。溝通包含了對內與對外的溝通。主管、同事等屬於前者;受訪者、相關人員則屬後者。記者的天分是指新聞報導的切入點,以及新聞的包裝。這些一方面需要練習,同時也需要有好的訓練場培訓,才有可能被激發。

過去,記者是一個迷人的行業。新聞這一行,更是一個充滿了主觀認定的組織。記者不是一個位階,並且新聞工作者也沒有技術門檻,經驗更是不足以成為技術的鴻溝。但新聞工作者是以人類的公共利益的觀察來作為引領受眾省思的神聖工作。即便是得獎,也都是昨日的事情,不足以作為戰績讓人稱羨。但記者如何不斷挑戰自我,並保持最佳狀態呢?唯有不斷反省自己有那些沒做好,努力學習將不足之處補上,才可以將現象所忽略的深層部分經營好,讓通才的技術成為一項專業的知識。

記者是一個處於高壓、無自我生活狀態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下,若可以讓記者每個月半天或一天的時間去從事想做的事,如看電影、讀書會等,都是不錯的項目。文化、社會、消費等面向的刺激對記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如此不僅可以在生活品質上優化,更可以增加專業層面的能量。只是,目前處於巨幅萎縮、面臨危機的現在,媒體集團的獨立性與記者的獨立性間找尋到平衡,成為媒體在轉型中首要克服與面對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