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每日分享】紐約時報的資料新聞報導




文/wolf

盡早投入數位化的紐約時報,在運用數位資料的資料新聞學領域也早有成就。在2009年,他們就以資料新聞報導揭露美國嚴重的水質污染問題。從當年八月起,紐約時報歷時一年的調查,相繼完成以「毒水」為名的十篇專文。這一系列文章曾獲得普立茲獎的記者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主筆,紐約時報的互動新聞組負責數據資料的整理與圖表製作。

由於美國法律的過時失能與環保署不夠積極,許多公司對水質的污染都沒有受到應有的懲處。杜希格與團隊訪問了全國三百五十處來源,向政府與環境研究機構先後提出五百次申請,取得超過二千萬筆的相關資料。經過整理後發現有超過五十萬家公司與設施有違規紀錄,卻只有不到3%受到懲罰。紐約時報花費十個月建構起整個資料庫,比國家環保署的資料還要完善,同時資料內容也更符合實際情況,顯示政府的監督失職。

在十回的系列報導期間,記者也隨時注意讀者的各種評判回應,直接反應在下一篇文章當中。因為讀者的建議,才有「找出你身邊的污染設施(Find Water Polluters Near You)」。透過地圖,讀者可以輕易查詢自家附近有什麼相關設施,又有哪幾家有違規紀錄。這則互動式報導讓每一位讀者都能夠直接了解切身環境的飲水狀況,因此反響特別大。

除了數據資料的整理視覺化之外,這系列報導也同樣有訪問影片與各種報導圖片。比如這張因為長期飲用受污染的飲水,牙齒都掉光的小孩。

這一系列的報導引發社會對飲水污染的關注,2010年,美國環保署修訂了飲用水的法律規定,強化對化學藥劑的使用規範。同時這個計畫也贏得了調查報導的重要獎項:IRE 獎章。

對於資料的整理、呈現,是這則計畫的重要關鍵。因此當獲獎時,互動新聞組的成員名單也被列入取材團隊當中。計畫成員之一,也是紐約時報互動新聞組的系統工程師德瑞克.威利斯(Derek Willis)就說:「記者需要懂得的是有什麼方式能更恰當地傳遞新聞訊息,也就是懂得向團隊裡的工程師、設計師、分析師詢問:『這能不能作到?』、『這套工具有用嗎?』這類具體的問題。要從資料中找出新聞,還是要靠新聞記者。」

1 則留言:

  1. 台灣外送茶line:16x18 看照網:www. soog141. com
    台灣外送茶line:16x18 看照網:www. soog141. com
    台灣外送茶line:16x18 看照網:www. soog141. com
    台灣外送茶line:16x18 看照網:www. soog141. com
    台灣外送茶line:16x18 看照網:www. soog141. com
    台灣外送茶line:16x18 看照網:www. soog141. com
    台灣外送茶line:16x18 看照網:www. soog141. com
    台灣外送茶line:16x18 看照網:www. soog141. com
    台灣外送茶line:16x18 看照網:www. soog141. com
    台灣外送茶line:16x18 看照網:www. soog141. com
    台灣外送茶line:16x18 看照網:www. soog141. com
    台灣外送茶line:16x18 看照網:www. soog141. com
    台灣外送茶line:16x18 看照網:www. soog141. com
    台灣外送茶line:16x18 看照網:www. soog141. com
    台灣外送茶line:16x18 看照網:www. soog141. com
    台灣外送茶line:16x18 看照網:www. soog141. com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