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研究員 May
所謂的「液態現代性」概念,由社會學家Zygmunt Bauman 2000年《液態現代性》一書中提出,試圖以「液態」概念描繪當代社會特質。
液態(liquid)之特質即為輕盈(light)與多變,代表著現今數位匯流時代,社會的多元與變動特質,當代企業適合以開放式創新模式經營;固態(solid)則為厚重(heavy)與穩定,『固態現代性』則以舊有福特主義工廠(Fordist factory)為代表,強調大型企業與工廠「土地空間與勞動資本的佔有以及充滿秩序且穩定的組織形態」。例如具有龐大且分工細緻的內部人事結構、固定的土地廠房,歷史悠久且封閉的內部資源。以現在的報業新聞媒體結構為例,所謂固態的現代性之傳統模式,乃由編輯部、記者、行政體制到印刷工廠等共同組成。
為此,大型企業堅實而龐大的既有優勢,於液態時代反而可能成為劣勢。繁複且缺乏彈性的體制,以及高額的時間、空間與人力成本,企業因而相對承受較大的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Bauman認為(2000),相對以往重視硬體(hardware)的固態時代,『液態現代性』在光速移動的軟體(software)科技伴隨下到來 。空間不再成為限制,時間相對成為優勢關鍵。為此,速度成為權力與能力的代名詞:誰能越快速的移動或行動,誰就掌握越多統治他人或位居上層之機會。
與此同時,開放式創新之父亨利‧伽斯柏在 2003 年發表的「開放創新」(Open Innovation) 書中指出:「企業應該打破傳統封閉的研發組織疆界,廣泛向外界取得創新的素材和能量。開放式創新的最大好處,便是能夠結合各方優點,將效益最大化。」開放式創新,則提供媒體突破固態的現代性框架,進而掌握更多液態時代的機會。
透過觀察開放式創新與Web 2.0時代的核心價值,我們不難發覺開放式創新,與Web 2.0的共通特質,即在於所謂的「開放」。換句話說,開放式創新正代表我們不再會僅限於內部成本的孤注一擲。傳統新聞媒體的固態結構因而得以液態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