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每日分享] 2013/10/30 不同的視角的解讀

Melody
昨天,在搭公車回家的路上,聽到一段公車司機與乘客的有趣對話,突然讓我心裡萌生了詮釋學視角中會去解讀的文本闡述的多重理解問題,即對同樣一件事情可以有這麼多不同視角解讀的可能性。


原來,我搭乘的那班公車是最近新開的路線,鮮少有人知道有這個班次。對我來說,從6月起回台灣,就是從零開始,因而即便是公車的舊路線,也是新的路線。
 
而其中的一名乘客對司機說:原來你們有經過XX站喔,而且跟369路線的停靠站都差不多,怎麼都沒有宣導呢?
 
司機回應:這個路線已經新開了快半年了,久而久之大家就知道了。

乘客又說:你知道嗎,你們沒有宣導這個路線,其實會少很多客人耶,住在這條路上的乘客非常多,但是都不知道有這班公車。這樣你們公司會不賺錢啦。
 
而司機則是回應:公司賺不賺錢其實跟我們沒有關係,我們只要領薪水就好了。」

之後,乘客與司機便針對這個路線的經營情況開始一連串的對話,乘客建議司機應該跟上層溝通,針對這個新開的路線多加宣導,這樣不僅公司可以有更多的收益,也可以節省資源的浪費,以及方便民眾的搭乘等等。

從這件事,讓我看到了一個事件的真實不同「側面」。

從公車司機的角度來說,工作並不等同於公司賺不賺錢這件事,他只是在執行他所應該做的工作。因此,搭乘的人數多少與否,並不是他們所應該關注的焦點。只要執行、做到該做的事項即可。

而對於乘客來說,新增的路線,無疑是便捷了他們的生活。試著想想,當你出入的交通媒介又多了一個選項時,活動起來該有多方便啊,但這個視角卻始終無法被公車司機看到。

這個小插曲讓我想起了許多詮釋學理論在探討理解文本這件事。文本本身所蘊含的內容之理解,以及其中所欲傳達的訊息,到底是作者說了算?還是讀者呢?關於此類的問題到現在,雖然有更多不同視角與論述來解決,但卻還是留下許多無法說服人的理由。

但若是將此事件放置到新聞論述的視角來看呢?

即便是記者採訪、資料蒐集,嘗試通過各種客觀的論述來取信於大眾,卻仍然是在記者的主觀意識下的成果展示。而這也是為何許多人會去質疑「純淨新聞」的可能性之問題的根源了。

但無論如何,一件事有不同的「側面」是不容否認的,通過不同的角度的詮釋與書寫,勢必可以完整地拼貼出事情的原貌與內涵。

而司機大哥的論述,則是給予我進一步思考工作之於人的意義與價值到底是什麼的問題。如果工作的目的到最後只是交差了事,而沒有成長與熱誠,那麼,似乎有沒有工作這件事都沒有甚麼差別了,唯一的差異僅剩下「收入」這件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