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趨勢專文] 2013/10/28 維基百科真的式微了嗎?

文/HaoGing

        維基百科被報導自從2007年來,編輯人員已經減少了三分之一可能是這幾天最火紅的網路業新聞之一,許多的媒體或評論者將這個現象解讀為維基正開始步入式微的階段。引述研究維基問題已久的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生Aaron Halfaker的說法,「2007年至今是維基的衰落期,並且他們不斷地自我扼殺。」

        許多人認為大概有主要三大原因造成了今日維基百科的大出走。第一個是自從2006年開始,非營利性質的維基媒體基金會為了有效控制惡搞或是刻意抹黑的百科內容,決定使用程式與語法過濾跟刪除有問題的文章;然而許多用戶,尤其是新使用者心血結晶的好文章容易受到誤刪波及。第二則是完全相反的方向,維基媒體基金會為了鼓勵更多人投入上載條目的工作,將原有上傳需熟悉的網站語言wikitext,改作一般人較便利使用的上傳語法,但這造成了由於上傳過於容易,讓爛條目充斥而讓編輯人耗費過多精力在刪除爛文上。

        第三個很可能就是網路業因使用者屬性而擁有的「原罪」之一:參與維基百科編輯條目有90%的成員為男性;這群人被指稱大多具有Geek屬性,熱衷於編撰電子遊戲甚至是性產業的相關條目,這也讓維基百科抹上了一層專與特定族群與議題的陰影。

     維基百科就如同現在大多使用者所看見的,為了讓人類擁有一個完全在空間與時間獲得自由的百科全書,世界各地的使用者只要熟悉其編寫方式,就能使用終端機與網際網路參與撰寫。然而維基百科與GoogleYoutubeFacebook等在網路世代獲得巨大成功的服務一樣,使用網際網路其無遠弗屆的開放性、即時性與溝通性,讓不同、複雜且龐大的資訊得以成為巨流。但維基百科也因它的自由性遭到極大的反對聲讓,其內容的質量、精準度與客觀性由於任何人都能修改,有心人士能輕易讓自己的不中立,甚至是惡意的內容成為其一部分。我們上面所講述到的三大「式微原因」正是這現象所反映出來的表徵。

        除了這三個原因,有意勢力對內容與編寫的影響也是一個值得被討論的現象。以台灣的例子為例,台北市議員應曉薇抨擊台灣維基並沒有把描寫她的條目中,新列出對其評價正面之事項;另一個抨擊則是針對維基百科的編輯制度:「不知wiki遴選義工的標準為何?」先不論意識形態問題,事實上應曉薇議員的條目在編輯查證後發現,確實有人在使用未註冊的帳號反覆撰寫對應曉薇的不當內容;並且,維基本身也沒有「義工遴選」之機制。就某個層面而言,我們可以在這個事件中看到維基百科其實已擁有媒體的功能,但也因其開放性,讓其本身成為一個擁有各種資本互相角力的場域。

        那麼,維基百科該式微了嗎?這個問題很可能是落在「應然」而非「實然」層面上,維基百科本身就代表了網際網路在人類社會的成功與影響力,並反映出人類全體社會的面貌。正如同我們對新聞所期待的公正、純淨而不受市場或其他勢力的影響,我們也應期待網際網路的參與者們,藉由開放與公民意識的覺醒,能再次以開放且中正的態度,讓這個可能是網際網路最重要的資產之一,以屬於公眾的形式保存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