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elody
近日來,備受媒體關注的新聞,從胖達人的天然酵母麵包內容不實、大統與複味香所傳出的食用油安全問題,到威力纖案的連惠心是否為該公司執行長的爭議。藉由這些新聞事件被凸顯出來的問題,並不只是單純的食品安全的問題而已,更關鍵的是這些公眾人物的誠信問題。而這也引發了我去思考:誠實是不是讓新聞議題發酵的關鍵呢?
誠實與否對於每個人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它不僅代表著一個人的態度問題,更代表著個人的操守問題。雖然,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的說過謊話,但卻都代表著一個人的誠信是否可以被相信。
Dan Ariely 的《誰說人是誠實的!》一書,就是從各式各樣的實驗中去論證我們對「不誠實」的成見,並敦促我們誠實的審視自己。但要誠實的面對自己的過錯卻是何等的困難呢?!但作者也樂觀的認為,人們的不理性,反而令我們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不誠實的情況也很有限。因為,每人心裡都有一把規範與認知的尺,而不是會僥倖地抱持著端看犯了法會不會被抓到的心態。作者回歸到人類的自由意志與道德標準來回應普遍對說謊的論述與觀點。
但一個新聞事件的發生,卻未必是一般普遍的現象總結。從新聞事件的發展,就可以清楚的呈現這種特質。當記者每每針對事件進行提問,當事者一開始總是嚴厲否認,直到罪證確鑿之後,才在鏡頭前道歉認錯。這些都是新聞事件被揭發所展現的共通模式與邏輯。因為,人在做抉擇時,未必都是理性的狀態,並且常常會被情境或外在的客觀條件給限制,進而做出「不理性」的行為。
反觀這些新聞事件中的人們,不也正是如此嗎?他們總是一再地幫自己開脫,想盡各種理由來替自己的行為找理由合理化。直到東窗事發後,才會承認自己的過犯,卻為時已晚。而這種誠實與否的思辨模式,也是讓媒體追逐新聞事件發展的動力。因為,當公眾人物不誠實、社會發生不義,就是讓新聞媒體追逐新聞發展的原生策動力。只是,媒體是否可以嚴格的把關、過濾,就要看媒體對於新聞工作的責任義務與價值的如何定義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