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每日分享】O-Day with 北藝風


/HaoGing

        在進入今天的主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目前有關台灣「創新育成中心」的現況。全台灣育成中心總共有131,其中學校占了90所、法人15所、政府5所、民間則有3;而這些育成中心背後所執行輔助的中央機關,除了佔大多數的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外,還有文化部、原住民委員會,甚至連經濟部水利署都有,創新育成中心被視為政府主導新創事業的政策力道可見一班。「創新育成中心」一詞看來固然新穎,但是它的政策出現確是比起常民印象卻稍早了一些,乃是由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於1996年開始,為了協助中小企業加速轉型與獲得產學合作之能量,積極與各大專學校合作設立育成中心。
      
        換句話說,創新育成中心是一個集合官、產、學能量,提供中小企業加速創新的地方。

        但我們這次所參訪北藝大創新育成中心─北藝風,其背後脈絡卻有所不同。北藝風是2008年依照文創發展法施行細則,北藝大向當時文建會申請,以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為主的創新育成中心。其實在這陣子一系列的研究與閱讀下來,自從2002年以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文建會與現在文化部最主要的核心施政。

        當然,身為台灣歷史發展最優久的藝術學院,北藝大充分藝術人才與資源確實能成為發展文創產業的沃土,但本次參訪北藝風團隊在向我們介紹接受中心輔導的這些創業團隊時,點出了一個我認為目前文創工作者最重要的困境之一;文創工作者,普遍擁有相當優異的藝術創作能力,但對商業營運的陌生,直接影響了創業的意願以及接連來最重要的存活問題。筆者曾經在舊文建會時期擔任替代役,而承辦之業務正是文化創意產業相關事務;在這其中也看過不少極具潛力的文創創業者提出優秀的創意,但卻因為不熟悉行政營運與財務工作,或是對市場熟悉度不夠而被迫打包票。

        而北藝風的工作人員確實以無私的精神與熱情去協助創業者熟悉這些不屬於藝術領域的技巧,並期許自己能成為一個專為台灣文創培力的社會企業;但我認為另一個可能更深層的原因是,在台灣並沒有一個真正屬於大眾教育的方式,讓屬於普羅階層的大眾更懂得欣賞藝術與文化,進而願意消費。以結構層面來說,在台灣有能力懂得品味並願意藝術與文化的人,是少數的資產菁英階級;並且這個階級的消費嗜好與品味,很可能會因其經濟能力直接願意購買極高價的商品,而不是微型創業者輕易就能生產的產品;當然,我不認為藝術能用粗暴的方式以價格訂定,但是文創創業者確實要仔細思考,自己的產品到底要與甚麼樣的人對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