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日誌】新聞媒體於數位與文創時代下的挑戰

文/May

  自2000年至今,台灣的消費市場歷經了一場有如慢速爆發的革命。隨著以個人為發聲單位的web 2.0時代來臨,虛擬空間形成真實的社群,一群新形態的個人主義消費者透過口碑衡量下一次的消費行動是否明智,而非平白損及荷包的踩地雷行動。 

  與此同時,現實空間中的文創市集於台灣各地湧現,精緻的創作行為不再是大型企業的獨佔資產,越來越多的微型創業者以自身專業於市場的小小一角,以接案的形式,為社會貢獻專業。這一群有著傳教士精神的微文創工作者,追求更為自然真實的生活風格;以行動支持小農,就算沒時間煮食的他們仍堅持食用小農手工碾製的白米;支持Meat Free Monday並支在地食材,強烈在意自己的碳足跡是否造成自然的負擔;對於台灣各地具有共同理念的的徵型文創工作者惺惺相惜,就算三餐不濟也要自掏腰包支持朋友的創作;他們無法全然相信各大媒體的新聞,他們閱讀臉書上朋友篩選過的客製化菁華懶人包,或是成為積極製造懶人包的策畫者,他們關注甚至跑遍各大社會議題抗議會場,從同性戀、核電、土地正義到司法正義,他們書寫與攝影,立論並刊登在自己的部落格與臉書,自己成為媒體。他們以自身的觀點,為看似零星但影響力更為廣大的分眾們提供主流媒體在時間壓力下所必然忽略的微小細節。

  然而,新聞媒體社會公器定位已然動搖,甚至可被視為過度理想而無視媒體存亡的高道德要求。特別在報業紙本訂報戶嚴重下滑影響廣告收入,以及面臨數位匯流時代的免費資訊競爭,一方面新聞內容必需以知識中心轉向消費者中心導向,另一方面卻又得面臨大眾對於新聞媒體的高道德與新聞中立之要求,卻忽略數位與文創時代下之諸多轉變。 

  為此,新聞媒體在面對台灣益趨個人為中心的小眾時代氛圍,該如何因應時代的轉變提供符合消費者期待,或更甚於期待的內容與服務,例如提供具差異化的深度內容?並能在維持媒體價值的前提下,維持媒體基本營運的商業模式,用以為消費者提供更為優質且客製化的新聞內容?都將會是新聞媒體未來於數位與文創時代下的挑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