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星期一篇針對臉書平台在新聞傳播中角色的調查出爐,富比士刊登的文章特別以此抨擊了臉書作為新聞主持機構是一種誇大的想法。它引用調查結果:全美國人口有三分之一的人會從臉書獲取消息,但是只有百分之四的新聞獲取使用者認為臉書是最重要的新聞獲取管道,而且有近八成的用戶都是在因為其他理由上臉書,只是在這途中順便看到新聞。
文章的重點或許放在看衰臉書的前景。但是對媒體人來說,該關注的焦點應該是從中看出一個趨勢:社群網路媒體日漸成為民眾獲取新聞的管道。尤其是新世代的年輕人(越年輕的族群,越重視臉書作為新聞獲取管道),未來可能完全仰賴社群網路獲取消息,而不需要主動前往任何新聞網站。文章只凸顯那百分之四,卻沒有提到共有百分之四十三的新聞獲取使用者認為臉書是重要的新聞獲取管道。
當然,重度的新聞消費者還是會主動去閱讀,其新聞來源不會只有臉書。但是對於大多數「不怎麼關注新聞」的民眾來說,臉書更是新聞的重要來源。調查顯示,非重度關切新聞的使用者當中,有百分之四十七認為臉書是重要的新聞獲取管道。而在訊息爆炸的當下,這樣缺乏時間去全面閱讀新聞的群眾會越來越多,這才是問題所在。八成用戶上臉書不是為了看新聞,這顯示的恐怕不是臉書缺乏新聞傳播的功能,而是表示用戶越來越不會主動去觀看新聞,僅僅將新聞視為社群的各種流動資訊之一。
從調查可以看出,只有二成的人會根據消息來自什麼機構來決定是否點擊觀看,大多數人都是看標題感到興趣。重視新聞標題,而不重視出自哪個新聞機構,顯示出社群網站使用者對於新聞來源的品牌缺乏忠誠度。富比士的文章確實提到一個要點:現在使用者接觸新聞,都是因為某個朋友轉貼分享過來,而我們之所以會看是因為信任這些朋友。在習於身處社群網站被動接受資訊的情況下,任何人會接觸到什麼消息,將取決於他的社交圈。如果不再有一個公眾可靠的消息平台,大家只是透過網路科技化的親友「口耳相傳」(現在是按分享相傳)得知消息,那麼人們就很容易陷入個人交友圈形成的過濾氣泡(filter bubble),無從深究氣泡外的世界與族群想法。這對於曾經是打破地理身份疆界的網際網路世界來說,無疑是相當諷刺的現象。如何不受制地自由翻越資訊堆砌的山牆,將會是未來資訊媒體業的重大課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